4.1 裂縫調查
4.1.1 裂縫調查分基本調查、補充調查及專題研究。
4.1.2 基本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:
1 裂縫狀況;
2 裂縫附近情況;
3 裂縫開展情況;
4 影響使用情況;
5 設計資料;
6 安全監(jiān)測資料;
7 施工情況;
8 建筑物運行及周圍環(huán)境情況。
4.1.3 補充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:
1 建筑物結構尺寸;
2 混凝土劣化度;
3 鋼筋及其銹蝕狀況;
4 實際作用(荷載);
5 基礎變形;
6 裂縫詳查;
7 建筑物運用及環(huán)境變化條件的詳查。
4.1.4 專題研究應包括下列內容:
1 結構計算;
2 混凝土材料試驗;
3 構件靜荷載試驗;
4 結構振動試驗。
4.1.5 以上調查的詳細內容見附表C。
4.2 裂縫成因分析與修補的判斷
4.2.1 裂縫按深度可分為表層裂縫、深層裂縫和貫穿裂縫;按裂縫開度變化可分為死縫、活縫和增長縫;按裂縫成因可分為溫度裂縫、干縮裂縫、鋼筋銹蝕裂縫、荷載裂縫、沉陷裂縫、凍脹裂縫、堿骨料反應裂縫等。
4.2.2 裂縫成因分析應符合下列程序:
1 裂縫原因主要有材料、施工、使用與環(huán)境、結構與荷載、其他等五方面,具體內容見附錄D表D1;
2 根據(jù)基本調查結果與表Dl對照分析開裂原因;
3 根據(jù)基本調查結果不能推斷開裂原因時,應進行裂縫補充調查,并根據(jù)補充調查結果對照表D1分析開裂原因;
4 根據(jù)補調查結果仍不能推斷開裂原因時,應進行專題研究。
4.2.3 裂縫修補的判斷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
1 對鋼筋混凝土結構,從耐久性或防水性的要求判斷是否需要修補時,應將調查測得裂縫寬度與表4.2.3對照判斷;
表4.2.3 鋼筋混凝土結構需要修補的裂縫寬度(mm) |
環(huán)境條件類別 |
按耐久性要求 |
按防水性要求 |
短期荷載組合 |
長期荷載組合 |
一 |
>0.40 |
>0.35 |
>0.10 |
二 |
>0.30 |
>0.25 |
>0.10 |
三 |
>0.25 |
>0.20 |
>0.10 |
四 |
>0.15 |
>0.10 |
>0.05 |
注: |
一類——室內正常環(huán)境, 二類——露天環(huán)境,長期處于地下或水下的環(huán)境; 三類——水位變動區(qū),或有侵蝕性地下水的地下環(huán)境; 四類——海水浪濺區(qū)及鹽霧作用區(qū),潮濕并有嚴重侵蝕性介質作用的環(huán)境。 1)大氣區(qū)與浪濺區(qū)的分界線為設計最高水位加1.5m;浪濺區(qū)與水位變動區(qū)的分界線為設計最高水位減1.0m;水位變動區(qū)與水下區(qū)的分界線為設計最低水位減1.0m,鹽霧作用區(qū)為離海岸線500m范圍內的地區(qū); 2)凍融比較嚴重的三類環(huán)境條件的建筑物,可將其環(huán)境類別提高為四類。 |
2 對大壩上游面、廊道和大壩下游面滲水裂縫應判斷為需要修補或加固;對壩頂和大壩下游面不滲水裂縫,經(jīng)研究后判斷是否需要修補;
3 裂縫開裂處混凝土局部脫落、剝離、松動已威脅人和物的安全,應判斷為需要修補;
4 根據(jù)裂縫開裂原因分析構件的承載能力可能下降時,必須通過計算確定構件開裂后的承載能力,判斷是否需要補強加固。
4.3 裂縫修補技術
4.3.1 裂縫修補可采用噴涂法、粘貼法、充填法和灌漿法。
4.3.2 噴涂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噴涂法適用于寬度小于0.3mm的表層裂縫修補。
2 表面噴徐材料可選用環(huán)氧樹脂類、聚酯樹脂類、聚氨酯類、改性瀝青類等涂料。
3 噴涂法施工工藝:
1)首先用鋼絲刷或風砂槍清除表面附著物和污垢,并鑿毛、沖洗干凈;
2)混凝土表面氣孔可用樹脂類材料充填,對凹處先涂刷一層樹脂基液,后用樹脂砂漿抹平;
3)噴涂或涂刷2~3遍,第一遍噴涂采用經(jīng)稀釋的涂料,涂膜總厚度應大于1mm。
4.3.3 粘貼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粘貼法分表面粘貼法和開槽粘貼法兩種,前者適用于裂縫寬度小于0.3mm的表層裂縫修補,后者適用于裂縫寬度大于0.3mm的表層活縫修補。
2 粘貼材料可選用橡膠片材、聚氯乙烯片材等。
3 表面粘貼法施工工藝:
1)粘貼基面處理按本規(guī)程4.3.2有關規(guī)定執(zhí)行;
2)在粘貼片材前應使基面干燥,并涂刷一層膠粘劑,再加壓粘貼刷有膠粘劑的片材。
4 開槽粘貼法施工工藝:
1)沿裂縫鑿槽,槽寬18~20cm、槽深2~4cm、槽長超過縫端15cm,并清洗干凈;
2)在槽面先涂刷一層樹脂基液,再用樹脂基砂漿找平;
3)沿縫鋪寬為5~6cm的隔離膜,再在隔離膜兩側干燥基面上涂刷膠粘劑,粘貼刷有膠粘劑的片材,并用力壓實;
4)在槽兩側面涂刷一層膠粘劑后,回填彈性樹脂砂漿,并壓實抹光,其表面應與原混凝土面齊平,結構示意圖見附錄E圖E1。
4.3.4 充填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充填法適用于縫寬大于0.3mm的表層裂縫修補。
2 充填材料應根據(jù)裂縫的類型進行選擇,對死縫可選用水泥砂漿、聚合物水泥砂漿、樹脂砂漿等;對活縫應選用彈性樹脂砂漿和彈性嵌縫材料等。
3 死縫充填法施工工藝:
1)沿裂縫鑿V形槽,槽寬、深5~6cm,并清洗干凈;
2)槽面應涂刷基液,涂刷樹脂基液時使槽面處于干燥狀態(tài),涂刷聚合物水泥漿時使槽面處于潮濕狀態(tài);
3)向槽內充填修補材料,并壓實抹光。
4 活縫充填法施工工藝:
1)沿裂縫鑿U形槽,槽寬、深5~6cm,并清洗干凈;
2)槽底面用砂漿找平并鋪設隔離膜;
3)槽側面涂刷膠粘劑,再嵌填彈性嵌縫材料,并用力壓實;
4)回填砂漿與原混凝土面齊平,結構示意圖見附錄E圖E2。
4.3.5 灌漿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灌漿法適用于深層裂縫和貫穿裂縫的修補。
2 灌漿材料應根據(jù)裂縫的類型選擇,死縫可選用水泥漿材、環(huán)氧漿材、高強水溶性聚氨酯漿材等;活縫可選用彈性聚氨酯漿材等。
3 灌漿法施工工藝:
1)按設計要求布置灌漿孔;
2)鉆孔、洗孔、埋設灌漿管;
3)沿裂縫鑿寬、深5~6cm的V形槽,并清洗干凈,在槽內涂刷基波,用砂漿嵌填封堵;
4)壓水檢查,孔口壓力為50%~80%設計灌漿壓力,宜為0.2~0.4MPa;
5)垂直裂縫和傾斜裂縫灌漿應從深到淺、自下而上進行;接近水平狀裂縫灌漿可從低端或吸漿量大的孔開始;灌漿壓力限制為0.2~0.5MPa,當進漿順利時應降低灌漿壓力;
6)灌漿結束封孔時的吸漿量應小于O.02L/5min;
7)在漿材固化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鉆檢查孔進行壓水試驗,檢查孔單孔吸水量應小于0.01L/min,不合格必須補灌;
8)水泥灌漿施工可參照SL62—94《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(guī)范》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;
9)灌漿宜在低溫季節(jié)或裂縫開度大時進行。
4.3.6 修補材料、施工環(huán)境和養(yǎng)護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水泥、樹脂、骨科等原材料的品質和貯存應符合有關規(guī)范的規(guī)定;
2 選用標號不低于425號的硅酸鹽水泥、普通硅酸鹽水泥,受侵蝕性介質影響或有特殊的要求時,按有關規(guī)范或通過試驗選用;
3 選用質地堅硬、清潔、級配良好的中砂,砂的細度模數(shù)宜為2.3~3.O;
4 各種混凝土及砂漿的配合比必須通過試驗確定;
5 常用修補材料可參照附錄F選用;
6 修補施工前宜進行工藝性試驗;
7 修補施工宜在5~25℃環(huán)境條件下進行,不應在雨雪或大風等惡劣氣候的露天環(huán)境下進行;
8 樹脂類修補材料宜干燥養(yǎng)護不少于3天;水泥類修補材料應潮濕養(yǎng)護不少于14天;聚合物水泥類材料應先濕養(yǎng)護7天,再干燥養(yǎng)護不少于14天。
4.4補強加固
4.4.1 補強加固可采用灌漿法、預應力法、粘貼玻璃鋼法、增加斷面法等。
4.4.2 灌漿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灌漿法適用于深層裂縫和貫穿裂縫的補強加固;
2 灌漿材料可選用水泥類漿材、環(huán)氧類漿材、高強水溶性聚氨酯漿材和甲凝漿材等;
3 灌漿法施工按本規(guī)程4.3.5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。
4.4.3 預應力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預應力法適用于影響建筑物抗滑穩(wěn)定或整體受力的裂縫和因強度不足而開裂部位的補強加固。
2 根據(jù)預應力噸位可選用不同直徑的預應力鋼絲或鋼束等材料。
3 預應力法施工可按SL46—94《水工預應力錨固施工規(guī)范》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,還應符合下列要求:
1)用鋼筋探測器探查鋼筋位置,鉆孔時不得損傷鋼筋;
2)預應力鋼束或鋼絲必須防銹處理;
3)預加應力方向應與裂縫面垂直。
4.4.4 粘貼玻璃鋼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粘貼玻璃鋼法適用于梁、板、管等補強加固。
2 補強加固材料可選用環(huán)氧樹脂、聚酯樹脂等膠粘劑和玻璃絲布。
3 粘貼玻璃鋼法施工工藝:
1)混凝土表面應清刷干凈和保持干燥,用樹脂膩料找平;有較大裂縫或缺陷時應作灌漿處理;
2)玻璃絲布必須除蠟,并用清水漂洗晾干;
3)一次配制膠粘劑和膩料的數(shù)量不宜過多,做到隨配隨用;
4)基面涂刷膠粘劑,粘貼玻璃絲布,粘貼層數(shù)不宜少于3層,各層應無氣泡、無折皺、密實平整;
5)施工環(huán)境溫度宜在10~25℃,不應在溫度過高、過低或雨、霧天氣施工;
6)施工結束后宜干燥養(yǎng)護不少于3天。
4.4.5 增加斷面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增加斷面法適用于涵管、柱、墩等補強加固。
2 補強加固材料可選用水泥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。
3 增加斷面法施工工藝:
1)混凝土表面應鑿毛、沖洗干凈,并涂刷界面處理劑;
2)新老混凝土結合面設置錨筋,其間距為30~40cm,錨固長度約為15倍錨筋直徑;
3)新繞混凝土強度等級應高于老混凝土強度等級。
4 可埋設應變計等監(jiān)測儀器。
4.4.6 補強加固的效果檢查包括下列內容:
1 檢查裂縫閉合情況;
2 用應變計測定鋼筋或混凝土的應變;
3 用靜載試驗測定鋼筋混凝土構件撓度;
4 用動載試驗測定鋼筋混凝土構件振動特性。
5 滲漏處理
5.1 滲漏調查
5.1.1 基本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:
1 滲漏狀況:滲漏類型、部位和范圍,滲漏水來源、途徑、是否與水庫相通、滲漏量、壓力和流速、渾濁度等,并將調查結果繪成圖表;
2 溶蝕狀況:部位、滲析物的顏色、形狀、數(shù)量;
3 安全監(jiān)測資料:變形、滲流、溫度、應力及水位等;
4 設計資料:設計依據(jù)的規(guī)范、設計圖、設計說明書、設計選用的材料及其性能指標、地質資料等;
5 施工情況:材料、配合比、試驗數(shù)據(jù)、澆筑及養(yǎng)護、質量控制記錄、工程進度、施工環(huán)境、竣工資料、驗收報告等;
6 運行管理狀況:作用(荷載)、水位、溫度、地下水的變化,很凝土養(yǎng)護修理情況等;
建筑物使用功能、安全性、耐久性、美觀等。
5.1.2 補充調查應包括以下內容:
1 滲漏狀況的詳查,分析滲漏量與庫水位、溫度、濕度、時間的關系;
2 工程水文地質狀況和水質分析;
3 按實際作用(荷載)進行設計復核;
4 取樣測定混凝土抗壓強度、容重、抗?jié)B等級和彈性模量等。
5.1.3 經(jīng)補充調查仍不能查明滲漏水來源及途徑時,應進行專題研究。
5.2 滲漏成因分析和處理的判斷
5.2.1 滲漏按發(fā)生的部位可分為壩體滲漏、伸縮縫滲漏、基礎及繞壩滲漏,壩體滲漏按現(xiàn)象可分為集中滲漏、裂縫滲漏和散滲。
5.2.2 滲漏的主要原因有材料、設計、施工、管理、其他等,根據(jù)調查結果與附錄D表D2對照分析滲漏的原因。
5.2.3 根據(jù)調查結果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判斷為需要處理:
1 作用(荷載)、變形、揚壓力值超過設計允許范圍;
2 影響大壩耐久性、防水性;
3 基礎出現(xiàn)管涌、流土及溶蝕等滲透破壞;
4 伸縮縫止水結構、基礎帳幕、排水等設施損壞;
5 基礎滲漏量突變或超過設計允許值。
5.3 滲漏處理一般規(guī)定
5.3.1 滲漏處理的基本原則是“上截下排”,以截為主、以排為輔。滲漏宜在迎水面封堵,不能降低上游水位時宜采用水下修補,不影響結構安全時也可在背水面封堵。
5.3.2 常用滲漏處理材料見附錄F。
5.3.3 滲漏處理材料、施工環(huán)境和養(yǎng)護應符合本規(guī)程4.3.6的規(guī)定。
5.4 集中滲漏處理
5.4.1 當水壓小于0.1MPa時可采用直接堵漏法、導管堵漏法、木楔堵塞法;當水壓大于0.1MPa時,可采用灌漿堵漏法。堵漏材料可選用快凝止水砂漿或水泥漿材、化學漿材。
5.4.2 直接堵漏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把孔壁鑿成口大內小的楔形狀,并沖洗干凈;
2 將快凝止水砂漿捻成與孔相近的形狀,迅速塞人孔內,堵住漏水。
5.4.3 導管堵漏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清除漏水孔壁的松動泥凝土,鑿成適合下管的孔洞;
2 將導管插入孔中,導管四周用快凝止水砂漿封堵,凝固后拔出導管;
3 用快凝止水砂漿封堵導管孔。
5.4.4 木楔堵塞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把漏水處鑿成圓孔,將鐵管插入孔中,管長應小于孔深;
2 鐵管四周用快凝止水砂漿封堵,凝固后將裹有棉紗的木楔打入鐵管堵水。
5.4.5 灌漿堵漏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將孔口擴成喇叭狀,并沖洗干凈;
2 用快凝砂漿埋設灌漿管,使漏水從管內導出,用高強砂漿回填管口四周至原混凝土面;
3 砂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進行頂水灌漿;
4 灌漿壓力為0.2~0.4MPa。
5.4.6 漏水封堵后表面應選用水泥防水砂漿、聚合物水泥砂漿或樹脂砂漿保護。
5.5 裂縫滲漏處理
5.5.1 裂縫滲漏處理應先止漏后修補,裂縫修補按本規(guī)程4.3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。
5.5.2 裂縫漏水的止漏可采用直接堵塞法、導滲止漏法。
5.5.3 直接堵塞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適用于水壓小于0.01MPa的裂縫漏水處理;
2 沿縫面鑿槽,并沖洗干凈;
3 把快凝砂漿捻成條形,逐段迅速堵入槽中,擠壓密實,堵住漏水。
5.5.4 導滲止漏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適用于水壓大于0.01MPa的裂縫漏水處理;
2 用風鉆在縫的一側鉆斜孔,穿過縫面并埋管導滲;
3 裂縫修補后封閉導水管。
5.5.5 對大壩上游面水平裂縫的滲漏處理應進行專項設計。
5.6 散滲處理
5.6.1 散滲處理可采用表面涂抹粘貼法、噴射混凝土(砂漿)法、防滲面板法、灌漿法等。
5.6.2 表面涂抹粘貼法適用于混凝土輕微散滲處理,材料可選用各種有機或無機防水涂料及玻璃鋼等,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混凝土表面鑿毛,清除破損混凝土并沖洗干凈;
2 采用快速堵漏材料對出滲點強制封堵,使混凝土表面干燥;
3 基面處理和涂抹施工按本規(guī)程4.3.2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;
4 粘貼玻璃鋼施工按本規(guī)程4.4.4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。
5.6.3 噴射混凝土(砂漿)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噴射混凝土(砂漿)適用于迎水面大面積散滲的處理。
2 施工方法有干式、濕式和半濕式三種。對有滲水的受噴面宜采用干式噴射;無滲水的受噴面宜采用半濕式或濕式噴射。
3 噴射厚度在5cm以下時,宜采用噴射砂漿;厚度為5~10cm時,宜采用噴射混凝土或鋼絲網(wǎng)噴射混凝土;厚度為1O~20cm時,宜采用鋼筋網(wǎng)噴射混凝土或鋼纖維噴射混凝土。
4 噴射混凝土(砂漿)施工參照SDJ57—85《水利水電地下工程錨噴支護施工技術規(guī)范》、GBJ86—85《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(guī)范》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。
5.6.4 防滲面板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防滲面板適用于嚴重滲漏、抗?jié)B性能差的迎水面處理;
2 材料可選用水泥混凝土、瀝青混凝土等;
3 水泥混凝土施工應按SDJ207—82《水工混凝土施工規(guī)范》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。
5.6.5 灌漿處理適用于建筑物內部混凝土密實性較差或網(wǎng)狀深層裂縫產(chǎn)生的散滲。灌漿材料可選用水泥漿材或化學漿材,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灌漿孔可設置在壩上游面、廊道或壩頂處,孔距根據(jù)滲漏狀況確定;
2 灌漿壓力為0.2~0.5MPa;
3 水泥灌漿施工按SL62—94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;
4 灌漿結束后散滲面可用防水涂層防護。
5.7 伸縮繞滲漏處理
5.7.1 伸縮縫滲漏處理可采用嵌填法、粘貼法、錨固法、灌漿法及補灌瀝青等。
5.7.2 嵌填法的彈性嵌縫材料可選用橡膠類、瀝青基類或樹脂類等,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沿縫鑿寬、深均為5~6cm的V形槽;
2 清除縫內雜物及失效的止水材料,并沖洗干凈;
3 槽面涂刷膠粘劑,槽底縫口設隔離棒,嵌填彈性嵌縫材料;
4 回填彈性樹脂砂漿與原混凝土面齊平。
5.7.3 粘貼法的粘貼材料可選用厚3~6mm的橡膠片材,施工按本規(guī)程的4.3.3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。
5.7.4 錨固法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錨固法適用于迎水面伸縮縫處理,局部修補時應做好伸縮縫的止水搭接。
2 防滲材料可選用橡膠、紫銅、不銹鋼等片材,錨固件采用錨固螺栓、鋼壓條等。
3 錨固金屬片材施工工藝:
1)沿縫兩側鑿槽,槽寬35cm,槽深8~10cm;
2)在縫兩側各鉆一排錨栓孔,排距25cm,孔徑22~25mm、孔距50cm、孔深30cm,并沖洗干凈,預埋錨栓;
3)清除縫內堵塞物,嵌入瀝青麻絲;
4)掛橡膠墊,再將金屬片材套在錨栓上;
5)安裝鋼墊板、擰緊螺母壓實;
6)片材與縫面之間充填密封材料,片材與壩面之間充填彈性樹脂砂漿,結構示意圖見附錄E圖E3。
4 錨固橡膠板施工工藝:
1)沿縫兩側各30cm范圍將混凝土面修理平整;
2)鑿V形槽,槽寬、深5~6cm,并沖洗干凈;
3)在縫兩側各鉆一排錨栓孔,排距50cm,孔徑40mm,孔深40cm,孔距50cm;
4)用高壓水沖洗鉆孔,將樹脂砂漿故人孔內,插入直徑20mm,長45cm的錨栓,錨栓必須垂直迎水面;
5)V形槽內涂刷膠粘劑,鋪設隔離棒再嵌填嵌縫材料;
6)在錨栓部位澆一層寬12cm樹脂砂漿墊層找平;
7)根據(jù)錨栓位置,在橡膠片上開孔,將寬60cm、厚6mm的橡膠片準確地套在錨栓上,及時安裝壓板,擰緊螺母,結構示意圖見附錄E圖E4。
5.7.5 灌漿法適用于迎水面伸縮縫局部處理。灌漿材料可選用彈性聚氨酯、改性瀝青漿材等。灌漿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沿縫鑿寬、深5~6cm的V形槽;
2 在處理段的上、下端騎縫鉆止?jié){孔,孔徑40~50mm,孔深不得打穿原止水片,清洗后用樹脂砂漿封堵;
3 騎縫鉆灌漿孔,孔徑15~20mm,孔距50cm,孔深30~40Cm;
4 用壓力水沖洗鉆孔,將直徑10~15mm、長15~20cm灌漿管埋人鉆孔內5cm,密封灌漿管四周;
5 沖洗槽面,用快凝止水砂漿嵌填;
6 逐孔洗縫,控制管口風壓O.1MPa,水壓0.05~O.1MPa;
7 灌漿前對灌漿管作通風檢查,風壓不得超過O.1MPa;
8 灌漿自下而上逐孔灌注,灌漿壓力為0.2~O.5MPa,灌至基本不吸漿時并漿,后結束灌漿。
5.7.6 補灌瀝青適用于瀝青井止水結構的滲漏處理,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瀝青井加熱可采用電加熱法或蒸汽加熱法;
2 蒸汽加熱時,加熱前用風水輪換沖洗加熱管,加熱的進氣壓力為0.3~0.4MPa,回氣壓力為0.1~0.2MPa,持續(xù)加熱24~36h;
3 電加熱時應有2000~3000A的電源;
4 井內瀝青膏加熱溫度控制在120~150℃;
5 打開出流管檢查瀝青熔化和老化程度;
6 補灌的瀝青膏配比由試驗確定;
7 補灌的瀝青膏經(jīng)熔化熬制后灌注井內,灌注后膏面應低于井口0.5~1.0m;
8 灌后應對井口、管口加蓋保護。
5.8 基礎及繞壩滲漏處理
5.8.1 帳幕深度不夠或帳幕失效,混凝土與基巖接觸面產(chǎn)生滲漏等情況的基礎滲漏處理可采用灌漿法,施工應合下列要求:
1 接觸面接觸灌漿,孔深應鉆至基巖面以下2m,當同時補做帷幕時,接觸段灌漿應單獨劃分為一孔段,并先行灌;
2 防滲性能差的帳幕應加密灌漿孔;
3 斷層破碎帶垂直或斜交于壩軸線、貫穿壩基,滲漏嚴重的應加深加厚帷幕;
4 帷幕孔深小于8m宜采用風鉆鉆孔,超過8m的深孔宜采用機鉆鉆孔。機鉆孔的孔徑宜為75~91mm,檢查孔的孔徑應不小于110mm;
5 灌漿壓力宜通過試驗確定;
6 水泥灌漿施工按SL62—94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。
5.8.2 基礎排水設施堵塞無法疏通時須補設排水孔。
5.8.3 繞壩滲漏處理可采用下列方法:
1 對山體巖石破碎的可采用水泥灌漿作帷幕,對山體巖石節(jié)理裂隙發(fā)育的可采用水泥灌漿或化學灌漿;
2 巖溶滲漏可采用灌漿、堵塞、阻截、鋪蓋和下游導排等措施處理;
3 岸坡壩肩下游應做導滲排水設施;
4 土質岸坡采用上游回填粘性土等防滲鋪蓋,下游面增設反濾、排水措施。
6 剝蝕修補及處理
6.1 凍融剝蝕
6.1.1 凍融剝蝕的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:
1 基本調查:
1)剝蝕的部位特征:朝向、過水情況、是否屬水位變化區(qū)或易被水所飽和的部位等;
2)氣溫特性:氣溫年變化、歷年最低氣溫、最冷月平均氣溫、氣溫正負交替次數(shù)、凍融循環(huán)次數(shù)、混凝土最大凍深等;
3)剝蝕區(qū)特征:破壞形態(tài)、區(qū)域大小、深度、鋼筋外露情況等;
4)設計資料:設計依據(jù)的規(guī)范、設計說明書、設計圖、混凝土的設計指標等;
5)施工情況:材料、配合比、澆筑與養(yǎng)護、試驗數(shù)據(jù)、質量控制、環(huán)境條件、竣工資料;
6)管理狀況:凍融剝蝕發(fā)展過程、養(yǎng)護修理記錄,是否有沖磨剝蝕、鋼筋銹蝕、水質侵蝕等病害發(fā)生或聯(lián)合作用;
7)影響運行情況:安全性、耐久性、美觀等。
2 補充調查包括混凝土抗壓強度、動彈性模量、抗凍等級、抗?jié)B等級檢測等,必要時可對損傷混凝土進行微觀結構分析。
3 經(jīng)補充調查仍不能斷定剝蝕原因時,應進行專題研究。
6.1.2 凍融剝蝕的主要原因有環(huán)境條件、混凝土材料、設計、施工及其他等五方面,具體內容見附錄D表D3,凍融剝蝕的成因應根據(jù)調查結果與表D3中所列原因對照分析。
6.1.3 修補凍融剝蝕應先鑿除損傷混凝土,然后回填能滿足抗凍要求的修補材料,并采取止漏、排水等措施。
6.1.4 修補材料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
1 修補材料可選用水泥混凝土及砂漿、聚合物水泥砂漿等;修補材料的抗凍等級應符合Sl/T191—96《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(guī)范》的規(guī)定。
2 配制抗凍混凝土及砂漿所用原材料除應符合SDJ207—82的規(guī)定外,還應符合下列要求:
1)選用標號不低于425號的硅酸鹽水泥、普通硅酸鹽水泥;
2)必須摻用引氣劑和減水劑,其品質應符合GB8076—1997《混凝土外加劑》的規(guī)定;
3)可摻用硅粉或I級粉煤灰,硅粉的品質應符合《水工混凝土硅粉品質標準暫行規(guī)定》,粉煤灰的品質應符合GBl596—91《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》的規(guī)定,粉煤灰和硅粉的摻量應通過試驗確定;
4)砂的細度模數(shù)宜為2.3~3.0;骨料中含有活性骨料成分時,必須進行專門試驗論證。
3 泥凝土、砂漿的配合比應通過試驗確定,抗凍性能試驗按SDl05—82《水工混凝土試驗規(guī)程》規(guī)定的快凍試驗方法執(zhí)行。對不具備抗凍試驗條件的小規(guī)模修補工程,其混凝土的含氣量、水灰比應按照SL211—98《水工建筑物抗冰凍設計規(guī)范》的規(guī)定選用,抗凍砂漿的含氣量不得低于7%。
6.2 鋼筋銹蝕引起的混凝土剝蝕
6.2.1 鋼筋銹蝕的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:
1 基本調查:
1)混凝土剝蝕情況:剝蝕區(qū)的部位、范圍、順筋裂縫、疏松剝落等;
2)鋼筋狀況:鋼筋的位置、直徑、保護層厚度、鋼筋銹跡和露筋等;
3)運行及環(huán)境條件:作用(荷載)及其變化、凍融、磨損、空蝕、化學侵蝕及水位、溫度、濕度、風向等;
4)設計資料:計算書、設計圖、混凝土強度等級、耐久性指標、配筋及保護層厚度等;
5)施工情況:材料、配合比、澆筑與養(yǎng)護、質量控制、施工環(huán)境及竣工資料等;
6)管理情況:剝蝕發(fā)展過程、養(yǎng)護修理記錄,碳化深度、氯離子含量等監(jiān)測資料。
2 補充調查:
1)詳查混凝土剝落的特征、施工缺陷等;
2)混凝土抗壓強度、抗?jié)B等級、碳化深度、氯離子含量檢測等,必要時可進行微觀結構分析;
3)鋼筋銹蝕情況及強度檢測;
4)環(huán)境有害介質及其含量的檢測。
6.2.2 引起混凝土中鋼筋銹蝕的主要原因見附錄D表D4。鋼筋銹蝕的成因分析應根據(jù)調查結果對照表D4進行。
6.2.3 剝蝕修補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對碳化引起的鋼筋銹蝕,將保護層全部鑿除,處理銹蝕鋼筋,用高抗?jié)B等級的混凝土或砂漿修補,并用防碳化涂料防護;
2 對氯離子侵蝕引起的鋼筋銹蝕,鑿除受氯離子侵蝕損壞的混凝土,處理銹蝕鋼筋,用高抗?jié)B等級的材料修補,并用涂層防護。
6.2.4 修補材料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
1 修補材料選用抗?jié)B等級不低于W12的水泥泥凝土及砂漿、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及砂漿,對遭受嚴重侵蝕的部位可選用樹脂混凝土及砂漿。
2 材料的性能不得低于建筑物材料原設計指標。3配制水泥混凝土及砂漿所用原材料除符合SDJ207—82規(guī)定外,還應符合下列要求:
1)在有氯離子侵蝕的環(huán)境中,水泥混凝土和砂漿必須摻用鋼筋阻銹劑,聚合物水泥砂漿及泥凝土和硅粉砂漿及混凝土也可摻用阻銹劑;
2)摻用的硅粉和粉煤灰的品質應符合本規(guī)程6.1.4的規(guī)定。
4 混凝土及砂漿的水灰比宜小于0.40。
6.3 磨損和空蝕
6.3.1 磨損和空蝕的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:
1 基本調查:
1)磨損和空蝕狀況:部位、形狀、長度、寬度、深度,鋼筋的彎曲、斷裂情況;
2)過水情況:流量、流速、流態(tài)、過水歷時等;
3)泥沙特性:多年平均輸沙量、含沙量、年最大含沙量、顆粒組成、礦物成份、硬度等;
4)過水面不平整度:部位、形狀、高度或深度等;
5)磨損和空蝕的發(fā)展過程;
6)設計資料:設計依據(jù)的規(guī)范、水工模型試驗資料、水力計算書、結構設計書、設計圖等;
7)施工情況:材料、配合比、澆筑與養(yǎng)護、質量控制、施工環(huán)境、竣工資料等;
8)管理狀況:運行和養(yǎng)護修理記錄等。
2 補充調查:
1)校核結構物的體形和尺寸;
2)復核水力計算書及水工模型試驗報告;
3)過水面狀況詳查:沖坑、沖溝、裂縫、混凝土強度等。
3 經(jīng)補充調查仍不能斷定空蝕原因時,可進行水工模型試驗和專題研究。
6.3.2 發(fā)生磨損和空蝕的主要原因見附錄D表D5,磨損和空蝕破壞的成因應根據(jù)調查結果與表D5所列原因對照分析。
6.3.3 磨損和空蝕破壞的修補及處理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
1 磨損破壞采用高抗沖耐磨材料修補。
2 空蝕破壞的修補處理方法:
1)體形不合理,修改體形;
2)處理不平整突體,不平整度的控制標準應符合SDJ341—89《溢洪道設計規(guī)范》的規(guī)定;
3)設置通氣減蝕設施;
4)改進不合理的閘門運行方式;
5)用高抗空蝕材料修補。
6.3.4 磨損和空蝕破壞的修補材料可根據(jù)破壞原因選擇:
1 修補懸移質磨損破壞可選用高強硅粉混凝土及砂漿、高強硅粉鑄石混凝土及砂漿、鑄石板等;
2 修補推移質沖磨破壞可選用高強鐵礦石硅粉混凝土及砂漿、高強硅粉混凝土及砂漿、鋼軌嵌高強混凝土等;
3 修補空蝕破壞可選用高強硅粉鋼纖維混凝土、高強硅粉混凝土及砂漿、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及砂漿等,在溫度變化不大或經(jīng)常處于水下的部位也可選用樹脂混凝土及砂漿。
6.4 修補技術
6.4.1 基面開挖和處理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剝蝕損傷的混凝土必須鑿除并清理干凈;
2 采用圓片鋸等切槽,形成整齊規(guī)則的邊緣,輪廓線間夾角不宜小于90°;
3 對鋼筋銹蝕引起的剝蝕,混凝土鑿除深度應暴露鋼筋的銹蝕面,并進行除銹處理;
4 采用水泥基材料修補時,基面應吸水飽和,但表面不能有明水;采用樹脂基材料修補時,基面宜保持干燥或滿足修補材料允許的濕度要求;
5 回填修補材料前,基面應涂刷與修補材料相適應的基液或界面粘結材料;
6 修補厚度大于15cm時,應布設錨筋。
6.4.2 修補材料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修補厚度小于2cm時選用聚合物水泥砂漿或樹脂砂漿,厚度為2~5cm時選用水泥基砂漿,厚度為5~15cm時選用一級配混凝土,厚度大于15cm時選用二級配混凝土;
2 選用的修補材料與基底材料的彈性模量、線膨脹系數(shù)應相近。
6.4.3 修補材料回填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回填低流動度砂漿和混凝土時,應振搗密實并及時抹面,抹面時反復揉壓、拍打,但不得加水,高強硅粉混凝土抹面后應立即覆蓋保濕;
2 修補材料必須在界面粘結材料適用時間內回填;
3 修補表面應光滑平整;
4 過水面大體積混凝土的剝蝕修補施工,宜采用滑模、真空作業(yè)。
6.4.4 施工環(huán)境和養(yǎng)護應符合本規(guī)程4.3.6的規(guī)定。
7 水下修補
7.1 調查
7.1.1 調查應制定調查大綱并按大綱的規(guī)定進行,調查內容應包括損壞部位及周邊障礙、淤積等。
7.1.2 調查可采用潛水、水下攝影、水下電視和水上儀器探測等方式。
7.1.3 調查后必須及時整理資料、繪制成圖、編輯照片或錄像、提出調查報告。
7.1.4 根據(jù)調查結果,對照附錄D分析損壞原因,并判斷是否修補。
7.2 修補方法
7.2.1 水下修補可采用潛水法或沉柜、側壁沉箱、鋼圍堰法等。
7.2.2 沉柜法適用于水深2.5~12.5m水下結構水平段和緩坡段的修補,側壁沉箱法適用于水下結構的垂直段和陡坡段的修補,鋼圍堰法適用于閘室等孔口部位的修補,潛水法適用于水下各類修補。
7.2.3 嚴禁使用有毒性、揮發(fā)性的修補材料。
7.3 修補技術
7.3.1 水下修補技術包括水下清理、水下電焊與切割、水下爆破、水下鉆孔、水下錨固、水下嵌縫、水下鋪貼、水下灌漿、水下混凝土澆筑等。修補時應用水下電視監(jiān)控并錄像。
7.3.2 水下清理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清除表面淤積物,鑿除混凝土損壞部分,并沖洗干凈;
2 水下臨時、廢棄建筑物或巖石采用水下爆破清除;
3 澆筑混凝土的清理范圍為澆筑區(qū)以外1.5—2.0m。
7.3.3 水下電焊與切割的操作技術應遵守有關作業(yè)安全規(guī)程的規(guī)定。
7.3.4 水下爆破除應遵守SL47—97《水工建筑物巖石基礎開挖工程施工技術規(guī)范》和GB6722—86《爆破安全規(guī)程》的有關規(guī)定外,還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水下爆破應經(jīng)充分的論證和必要的現(xiàn)場試驗,制定爆破方案;
2 必須采用抗水的或經(jīng)防水處理的爆破器材;
3 采用電或塑料導爆管起爆方式,嚴禁使用導火索起爆方式;
4 實施爆破前應對爆區(qū)周圍重要建(構)筑物、設施進行安全防護;
5 爆破影響范圍內的船只、可移動的設施、人員等應撤離;
6 規(guī)定爆破沖擊波(水擊波)和爆破震動的安全控制標準,并加強監(jiān)測。
7.3.5 水下鉆孔機具可選用風鉆、液壓鉆或機鉆等。
7.3.6 水下錨固可采用錨筋錨固、錨栓錨固。錨筋錨固適用于水下混凝土澆筑,錨栓錨固適用于水下修補錨貼固定。錨固劑可選用水泥基或樹脂類等。
7.3.7 水下嵌縫適用于迎水面的裂縫、伸縮縫的修補,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:
1 鑿槽、嵌縫的施工工藝參照本規(guī)程4.3.4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;
2 鑿槽可選用風鎬、液壓機具、高壓水槍等,槽面清洗可選用鋼絲刷、液壓刷或高壓水等;
3 嵌縫材料可選用水下聚合物水泥砂漿、水下樹脂砂漿等。
7.3.8 水下錨貼、水下灌漿適用于水下裂縫、伸縮縫的修補處理。施工工藝分別參照本規(guī)程5.7.4和5.7.5的規(guī)定執(zhí)行,嵌縫應采用水下嵌縫材料。